近日,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示2021年上半年該省醫用耗材網上交易情況。
數據顯示,河南省上半年共有1098家醫療機構、2283家生產企業、5192家經營企業通過平臺交易,交易產品40303個,交易金額131億元。從生產企業來看,采購金額排名前五的企業均為外企,分別為:德國 Roche Diagnostics GmbH公司、美國Micro Therapeutics Inc. dba ev3 Neurovas、德國 STEMA Medizintech、美國Medtronic Inc、和Boston Scientific Corpo。
近年來,雖然醫改、高值耗材集采、扶持國產設備等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實施,采購源頭上為國產器械產品的銷售打開一條綠色通道,但實際上,跨國械企憑借其擁有的先進技術、渠道資源和國際化經驗,在我國醫療創新大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進口器械在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仍然占據重要位置。
進口器械入境注冊步伐不停歇
受疫情影響,加之人口結構性變化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步入高速增長階段。有數據預測,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超9000億元,未來仍將以近20%增幅保持高速增長。
居民對醫療器械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讓更多境外械企看到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機遇,不斷推進自身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上市。
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期獲批產品來看,6月批準注冊的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共51個,其中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23個,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8個,批準注冊的進口器械產品數量占到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7月獲批的醫療器械產品有162個。其中,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96個,進口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32個,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9個,進口器械占據了超三分之一的比例。
這些進口產品從二類的血糖試紙、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牙科綜合治療臺、醫學圖像處理軟件、移動心電圖房顫提示軟件、內窺鏡手術手動工具、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到三類的軟性親水接觸鏡、導引導絲、一次性使用冠狀動脈球囊擴張導管、藥物涂層冠狀動脈支架系統、超聲電子上消化道內窺鏡、血液透析濾過器、植入式脊髓神經刺激器、眼科診斷儀等,已經覆蓋國內多個器械領域。
境外械企加速推陳出新
當然,在產品加速在中國市場上市的同時,國際械企也在深挖產品、技術的的護城河。
不可否認,集采降價壓力、醫?刭M、采購國產品牌的政策鼓勵等都為進口器械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國際械企為應對國內市場變化也在嘗試新的成長路徑,不斷創造新的市場增長點。通過外延并購、整合等方式不斷強化其原創性技術和專利、跨賽道運營能力和渠道管理能力。
行業人士表示,受中國集采等相關政策的影響,外資械企在中國的收入和利潤有所下降,但還算不上巨大沖擊。這些企業正在通過拓展并靈活運用較寬的產品線,抵御集采價格下降對某些產品帶來的影響;或利用不同代數的產品的組合實現差異化競爭,通過周邊產品銷量的提升彌補集采受損的利潤。
例如,美敦力日前收購耳鼻喉技術公司,表示通過收購企業的耳鼻喉產品與美敦力的導航、動力儀器和現有組織健康產品相結合,美敦力能夠提供更廣泛的解決方案套件。通過產品線的豐富,國際械企可以快速獲得突破性創新技術產品,縮短研發周期,切入更多的細分賽道。同時利用自身渠道優勢,實現新產品快速投放、獲得先發效益。
另外,不少在華外企開始實行“在中國”戰略,迅速響應客戶需求。如2019年強生在上海張江布局全球最大、亞太首個創新孵化器;今年6月,美敦力創新中心(成都)的正式開業……加大在華投資,創新科技發展,國際械企在前瞻性上已經領先一步,這也為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贏得市場紅利。
“兩條腿走”才能行穩致遠
當下,國家引導支持自主研發和采購國內器械設備是醫療器械采購方面的主要趨勢,從各省建立進口器械清單、要求進口器械進行專家論證等就可窺見一斑。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大部分醫療機構而言,經費充足的條件下,往往更愿意選擇進口器械。進口器械在產品創新、技術升級、完善的售后服務等方面仍然值得國內醫療器械學習和借鑒。
鼓勵國產,不代表“一刀切”。事實上,一方面,自主研發應該成為趨勢;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國際合作,只有“兩條腿”走路,醫療器械產業才能行穩致遠。
來源:眾成醫械